欢迎莅临万杰质子治疗中心

重离子质子治疗肿瘤就找万杰 : 肿瘤克星
  质子中心: : 186-6040-5508

All Posts Tagged: 治疗案例

%title缩略图

质子治疗前列腺肉瘤中位生存期能有多久?

一、患者基本信息

刘**,男性,36岁。2023年4月27日,因排尿困难进行MR检查,结果显示前列腺存在恶性肿瘤性病变,左侧边缘可能侵出包膜,并且可能累及左侧精囊腺。之后进行前列腺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梭形细胞肿瘤,考虑为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

二、辅助检查情况

  1. 2023年4月28日病理报告表明,(前列腺穿刺活检)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考虑是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
  2. 2023年5月5日PET – CT显示,前列腺增大,形态不规则,大小约70.3mm×84.6mm×86.7mm,邻近结构受压,与邻近精囊腺、膀胱壁及直肠壁分界不清,PET显像有不均匀放射性浓聚,SUVmax为8.8。
  3. 2023年5月20日前列腺MR显示,前列腺形态不规则增大,最大横径约6.4cm,前列腺中央腺区左侧可见软组织团块影向外突出,大小约8.2×6.8cm(轴位),外周带左侧及左侧精囊受压。

三、入院诊断

前列腺梭形细胞肿瘤,cT4N0M0 ⅢB期,精囊腺、膀胱壁及直肠壁受累。

四、治疗策略

前列腺间质肉瘤首选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涵盖术前化疗、根治性手术、术后规律放化疗等。1、2期患者可进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前术后进行放化疗;3、4期患者主要解决排尿困难症状。该患者为局部晚期,手术创伤大且术后生活质量差,所以选择质子放射治疗。2023年5月30日开始前列腺病灶质子放射治疗,总剂量70cGE/35次,治疗期间同步2周期化疗,药物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 + 异环磷酰胺 + 美司钠注射液。

%title插图%num

万杰质子治疗中心360度旋转束治疗室

 

五、病情演变

  1. 2023年7月1日复查前列腺MR,前列腺病灶较之前明显缩小,疗效评价为PR。放化疗期间出现1级骨髓抑制、2级胃肠道反应,无放射性皮炎。放疗结束后,患者拔除导尿管,排尿通畅,尿液清澈,不再尿血。之后在当地医院继续完成4周期化疗,方案不变。
  2. 复查PET/CT提示肿瘤病灶缩小、代谢值下降,肿瘤控制良好,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具体如下:
    • 2023年5月5日放疗前PET/CT。
    • %title插图%num
    • 2023年5月26日定位CT。
    • %title插图%num
    • 2023年8月7日质子治疗后1月复查MR,肿瘤明显缩小。
    • %title插图%num
    • 2023年12月8日复查PET/CT,肿瘤持续缩小,代谢值基本恢复正常。
    • %title插图%num

六、疾病相关知识及总结

  1. 前列腺间质肉瘤源于中胚叶,可分化成不同类型肉瘤,根据细胞形态学分为三类:
    • 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横纹肌肉瘤)。
    • 梭形细胞肉瘤(纤维肉瘤和梭形细胞肉瘤)。
    • 其他(黏液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神经源性肉瘤)。
  2. 1、2期患者可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前术后放化疗;3、4期患者以解决排尿困难为主。儿童横纹肌肉瘤化疗效果好,平滑肌肉瘤及淋巴肉瘤放疗敏感。儿童可采取联合治疗方案,成人可采取根治性术前行介入化疗及盆腔放疗。
  3. 成人前列腺肉瘤少见,与前列腺癌差异大,发展快且预后差。本患者病理为梭形细胞肿瘤,放化疗敏感性差,肿瘤巨大且侵犯多处,手术困难。质子治疗因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好,提高照射剂量后肿瘤控制良好且副作用小。目前患者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将定期随访,期望患者长期生存。
  4. 淄博万杰肿瘤医院中西医肿瘤科主要开展恶性肿瘤精准治疗,应用质子治疗、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光子刀放疗等多种精准放疗设备,配合化疗、靶向、中药膏剂等综合治疗恶性肿瘤。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质子治疗晚期直肠癌成效佳-直肠癌适合质子治疗吗?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病例分享】晚期直肠癌个体化质子治疗成效佳!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2岁,2024年5月1日因间断性大便带血2个多月在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并取病理,确诊为直肠癌。2024年5月13日进行PET/CT检查显示:直肠癌并双肺转移,且有多发淋巴结转移。由于无手术指征,于2014年5月14日前来我院就诊。

辅助检查

2024年5月1日肠镜检查结果为:距肛门3 – 7cm处直肠有一处巨大溃疡型新生物,肠腔稍狭窄但镜身可通过,表面溃烂且覆有白苔,触碰易出血,取活检6块送检,质地硬。镜下诊断为直肠癌。

2024年5月2日直肠活检病理显示:(直肠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小灶考虑癌变。

2024年5月13日PET/CT显示:直肠远端存在占位性病变,代谢增高,符合直肠癌表现,并且有双肺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累及左颈部IV、V区及左侧锁骨区,直肠右侧、腹膜后区、左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外血管旁等多组淋巴结。

初步诊断

直肠癌Ⅳ期 cT3N2M1,且有直肠右侧、腹膜后、左髂总、右髂外血管旁、左侧颈部、左侧锁骨区、双肺多发转移。

治疗经过

经多学科会诊后,建议首选化疗。但患者要求首先针对直肠病灶及周围淋巴结进行局部治疗以缓解症状。于是在2024年5月21日至2024年7月4日针对直肠下段及盆腔淋巴结病灶进行质子放射治疗,PTV剂量:50cGE/25次,PGTV剂量:60cGE/30次。

治疗期间同步进行2周期化疗:卡培他滨1.0g口服,每日两次,第1 – 14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同时口服中药膏剂减轻放化疗反应、改善症状。放疗19次后复查MR显示病灶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未发现其他转移病灶,疗效评价为病情稳定。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出现Ⅱ°下降,无明显皮肤反应;直肠粘膜反应为Ⅰ°。放疗结束后患者不再有大便带血情况。

病情演变

治疗结束后出院,嘱咐患者按时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2025年2月7日随访时,患者家属表示已进行9次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于2025年2月6日复查时,直肠病灶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双肺转移病灶、左锁骨转移淋巴结未见增大,疾病处于稳定状态。患者已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如常。

以下为治疗前后影像学对比:

治疗前CT:

%title插图%num

治疗2个月后(2024年9月13日)CT:

病灶较前缩小

%title插图%num

治疗5个月后(2024年12月25日)CT:

病灶稳定

%title插图%num

小结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在45岁以上人群中高发,男性多于女性。直肠癌又被称为“懒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可能出现便血、排便次数增多、便秘、腹泻、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因此常与痔疮混淆。

该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直肠癌晚期,伴有多发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根据诊疗指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但患者局部症状更明显且转移病灶均较小,于是首先针对原发病灶及周围淋巴结进行质子放射治疗,并同步化疗以控制全身病情,待诊疗结束后继续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针对具体病情对肿瘤进行个体化治疗效果更好且副作用较轻。

放射治疗是直肠癌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但常规放疗对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有较大的毒性风险。质子放射治疗直肠癌能够减少邻近危及器官的剂量,同时保持较好的靶点覆盖、均匀性和一致性,优于传统放射治疗技术。对于较大、不规则形状的靶区,质子治疗的优越性更加明显,治疗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轻微。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病例分享】儿童斜坡脊索瘤该如何治疗:手术与质子治疗联合的疗效

  1. 病例摘要

患者为7岁男性,2022年1月21日因复视到当地医院就诊。颅脑磁共振显示斜坡和桥前池有占位,可能是表皮样囊肿,不排除脊索瘤。在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22年2月15日在全麻下接受“内镜下斜坡肿瘤切除术”,病理结果为脊索瘤。术后患者复视症状逐渐好转,2022年4月到我院进行术后辅助质子放射治疗

  1. 辅助检查

2022年2月9日头颅MR显示:斜坡和桥前池有团片状异常信号,呈长T1信号,FLAIR为高信号,DWI是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为斜坡和桥前池异常信号灶,可能是表皮样囊肿,不排除脊索瘤。2020年2月23日术后病理:在粘液样基质内可见胞浆丰富淡红色的小圆核瘤细胞呈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特殊检查免疫组化结果:CK(+),VIM(+),EMA(+),S100(+),Brachyury(+),IDH1(膜+),D2 – 40(-),Ki67(5%+),SATB2(弱+),病理诊断为(斜坡)脊索瘤

  1. 初步诊断

斜坡脊索瘤术后。

  1. 治疗策略

脊索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因其位置特殊很难完全切除,术后放疗是标准治疗。由于质子射线在物理学上有优势,能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所以采用质子治疗。2022年4月7日 – 2022年5月27日进行术后质子放射治疗,剂量为66.6cGE/37次,质子放射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

  1. 病情演变

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磁共振,术后残留病灶逐渐消失。以下是治疗前后磁共振对比:

治疗前为2022年5月10日MR,治疗后为2023年11月19日MR图像对比。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1. 小结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是累及中轴骨的硬膜外肿瘤。最常见部位为脊柱两端,约50%在骶骨,35%在颅底部,15%在颈、胸、腰椎。

脊索瘤虽是低度恶性肿瘤,但解剖位置复杂导致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单纯手术疗效差。目前术后放疗是脊索瘤的标准治疗。脊索瘤存在乏氧细胞,对光子射线有较大放射性抗拒,需高剂量(>60Gy)才能达到最佳疗效,但这常超过周围正常组织耐受量。

当前主要研究更精准的放疗技术来提高疗效、减少正常组织损伤,包括高能粒子治疗、调强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高能粒子治疗最有希望,高能粒子(如质子和带电粒子)有布拉格峰这一特殊物理特性,射线能量在一定范围内迅速衰竭,使高剂量落在肿瘤上而减少周边正常组织受量。采用高能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碳离子)治疗颅底、颈椎和骶尾部脊索瘤,剂量多为65 – 83cGE,结果显示5年局部控制率为50% – 60%,与光子相比疗效相当且周围组织器官功能保护更好。

质子放疗治疗颅底脊索瘤的5年总生存率约为62% – 80.5%,10年为54%。此患儿发病后接受内镜下“斜坡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斜坡)脊索瘤。因外科手术完全切除率低且易复发,所以给予质子放射治疗。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生长发育未受影响,从治疗中获益。

我科(中西医肿瘤科)主要开展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运用国际先进的质子治疗、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光子刀放疗等多种精准放疗设备,配合化疗、靶向、免疫和中药膏剂等方法综合治疗恶性肿瘤。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病例分享】:晚期肺鳞癌该如何治疗?质子治疗后存活6年!

一、病例概要

患者为76岁男性,2015年7月通过PET/CT查体发现左肺上叶有占位性病变,随后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接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为鳞状细胞癌。2017年6月14日复查PET/CT时,发现左肺门和纵隔旁存在软组织肿块且代谢旺盛,怀疑是肿瘤复发,于是进行局部病灶射波刀治疗,剂量为22.8Gy/6次。2018年8月15日PET/CT检查表明纵隔旁和左肺门区肿瘤在射波刀治疗后局部复发,患者于2018年8月27日前来我院就诊。

二、辅助检查情况

2017年6月14日的PET/CT显示:在左上肺癌切除术后,手术区域旁(紧邻纵隔、肺门血管)可见斑片状软组织影,最大截面约3.9cm×2.4cm,SUVmax为5.8。结论为左肺门及纵隔旁软组织肿块,考虑为恶性肿瘤,转移瘤的可能性较大(检查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2018年8月15日PET/CT显示:左肺癌术后且射波刀治疗后,左肺尖后段和左肺门区有一大小约2.4cm×5.0cm的软组织肿块影,局部与胸主动脉和左上肺门边界不清,伴有FDG摄取增加,SUVmax为3.5。诊断结果结合病史考虑为肿瘤局部活性(检查单位为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

三、初步诊断结果

左肺上叶鳞癌术后(pT2aN0M0),局部复发放疗后。

四、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结合病史分析,考虑到其术后复发并在射波刀放疗后再次复发。经过肿瘤部专家组会诊,排除放疗禁忌后,于2018年8月31日至2018年9月28日对局部病灶进行质子放射治疗,剂量为66cGE/22次。

治疗结束后复查CT,显示病灶控制良好。2019年6月21日复查PET/CT发现左侧颈部Ⅱ、Ⅳ区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但左肺病灶治疗后无复发迹象。

2019年6月25日至2019年7月27日进行质子治疗纵隔和左颈淋巴结病灶,剂量为60cGE/25次,后续进行4个周期的化疗,用药为紫杉醇脂质体 + 顺铂,之后病情稳定。2022年4月7日复查PET/CT显示右肺上叶靠近纵隔处出现新的转移病灶,于是再次进行质子治疗,剂量为56cGE/14次,后续进行2个周期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信迪利单抗注射液 +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之后定期复查,至今没有再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迹象。

五、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对比

第一次质子治疗前PET:箭头所指为病灶(此处应有对应图片)。

%title插图%num

2019年6月21日PET:原质子治疗病灶消失,出现新的淋巴结转移(此处应有对应图片)。

%title插图%num

2022年4月7日PET:右肺出现新的转移(此处应有对应图片)。

%title插图%num

2023年11月14日CT:原肿瘤病灶消失,无新的转移(此处应有对应图片)。

%title插图%num

小结

该病例最初诊断为左肺鳞癌术后复发,且在射波刀放疗后再次复发。由于之前接受过放疗,正常肺、脊髓等脏器已受到一定剂量辐射,再次放疗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概率增加。

质子束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在使靶区获得更高、更精准照射剂量的同时,能够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射量。所以利用这一特性在安全范围内提高肺癌患者靶区的受照剂量。

传统治疗方法对肿瘤局部控制效果不佳,有证据表明更大剂量照射可改善肿瘤局部控制,因此对肿瘤患者采用质子放射治疗是更好的选择。经过质子治疗后,患者左肺肿瘤病灶得到完全控制,没有明显毒性反应;治疗后不到1年,出现纵隔、左侧锁骨上淋巴结和右肺内转移,患者第二次选择质子治疗,治疗后局部肿瘤控制良好,为控制肿瘤进一步发展,进行了4个周期的全身化疗并定期复查,患者局部肿瘤控制良好,未出现放射性损伤。

间隔2年9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右肺内转移,进行第三次质子治疗,治疗后肿瘤局部得到控制,后续患者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因不良反应明显未按时执行,此后停止抗肿瘤治疗,仅采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定期复查,肿瘤未见明显进展。综合来看,患者在近4年里进行了3次质子放射治疗,未出现肺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质子放射治疗的优势非常明显。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小儿脑干胶质瘤怎么治?质子治疗儿童脑干胶质瘤追踪

儿童病情介绍
患儿为6岁男性,最初出现右眼内斜、走路不稳、饮水呛咳的症状,且这些症状不断加重,逐渐发展为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在当地医院进行MR检查,结果显示为脑干占位性病变、小脑扁桃体疝。之后进行肿瘤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结果为: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属于WHO1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TRX(2+),IDH 2(3+),IDH 1( ),GFAP(3+),TopoIIa( ),S 100(3+),H3K27M( ),H3K27me3(+),NF(+),PTEN(散在阳性),Olig 2(+),Ki 67(+,2%)。
为了进一步治疗,前来淄博万杰肿瘤医院神外(头颈肿瘤)科就诊。
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为脑干胶质瘤。
质子治疗经过
经过多学科会诊,脑干存在肿瘤且活检病理明确,建议进一步进行分子检测。
由于脑干内为弥漫性病灶,不推荐手术治疗,多学科会诊意见为可选择质子治疗
患者于2023年11月20日至2023年12月28日接受质子治疗。
图像资料
小儿在接受质子治疗后,原有的症状逐渐消失,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后续复查磁共振发现肿瘤比之前缩小。以下为治疗前后磁共振对比:
质子治疗前MR%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结束

%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后3个月

%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对比图

%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好转,神经功能恢复。无不良反应。后续复查磁共振提示肿瘤较前缩小。
 

总结

对于脑干胶质瘤而言,虽然当前对脑干结构的解剖认识在持续加深,神经导航和术中检测技术也不断进步,但是手术切除该部位肿瘤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特别是脑干弥漫性肿瘤无法进行手术,而且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难以做到完整切除,所以不常规推荐手术切除肿瘤。推荐进行肿瘤组织活检手术,活检的目的在于明确病理诊断,依据分子病理来指导综合治疗。

脑干胶质瘤的综合治疗主要包含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一些新兴治疗。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建议,对于3岁以上患儿,术后应常规进行放疗;3岁以下幼儿先进行化疗,延迟放疗。儿童术后的生存时间与放疗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术后早期放疗能够有效延长患儿的生存期,强烈推荐在术后2 6周开始放疗。

目的在于改善儿童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观察并避免长期后遗症。要努力为脑干胶质瘤患者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采取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尽可能延长患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选择质子放射治疗,效果较好且副作用轻微,患儿明显受益,并且能够减轻远期放射反应。我们将会定期随访,并把患儿的复查结果分享出来。

 

延伸阅读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横纹肌样瘤的质子治疗案例追踪

【病例分享】——成人鞍区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的质子治疗

病例资料

68岁女性患者,2022年1月,因“头痛、恶心,双眼视力下降,右眼逐渐失明且伴有眼睑下垂”,在当地医院经MRI检查发现鞍区存在占位性病变,随后接受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垂体病损切除术,术后左眼视力得以恢复。
术后20天,左眼再次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以及头痛症状,于是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进行“冠状右额开颅鞍区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INI 1缺失性肿瘤,倾向于成人鞍区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CNS WHO 4级,术后左眼视力丧失,并且出现垂体低功。为了对手术残留病灶进行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就诊。
入院查体改写 入院查体时,患者神志清楚,语言不够流畅,自知力较差,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消失,双眼失明,右眼上睑下垂,眼球向颞侧凝视,左眼有水平震颤且向鼻侧运动受限。
院内MDT多学科会诊改写 患者双眼失明,右眼上睑下垂,眼球向颞侧凝视,左眼存在水平震颤且向鼻侧运动受限;MRI显示残留肿瘤累及下丘脑、视交叉、垂体柄、右侧海绵窦等重要器官;病理结果为INI 1缺失性肿瘤,倾向于成人鞍区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CNS WHO 4级,治疗方案需要进行全身综合治疗。
放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并且质子放疗对周围重要器官(如视神经、视交叉、脑干、下丘脑等)的保护作用优于调强光子治疗。
2022.3行质子治疗

质子治疗前影像

二次手术后的残留肿瘤,侵及周围重要结构:下丘脑、视神经、视交叉、海绵窦和脑干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结束后影像

质子治疗结束复查,肿瘤明显缩小%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病情分析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多发生于婴儿和幼儿,成人发病较为少见。
成人AT/RT好发于大脑半球,成人鞍区的AT/RT更是极为罕见,且绝大多数患者为女性。本病例患者为女性,这表明成人鞍区AT/RT存在明显的性别倾向,其发病与性别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究。成人鞍区AT/RT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力损害以及动眼神经麻痹。 AT/RT的治疗方案包含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大多数学者认为,成人鞍区AT/RT治疗时应首选手术。
本病例初次手术时为次全切除肿瘤,术后2个月肿瘤复发,这表明成人鞍区AT/RT具有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且容易复发的特点。所以,成人鞍区AT/RT应尽可能全切除肿瘤。然而,由于鞍区结构复杂,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动眼神经等重要结构毗邻,肿瘤与血管壁、神经粘连紧密,完全切除存在困难,联合放疗、化疗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质子因具有剂量学优势,对周围重要器官(如视神经、视交叉、脑干、下丘脑等)的保护作用优于调强光子治疗,所以质子治疗可作为优先的治疗选择。本病例为老年患者,病灶位于鞍区,未发现远处转移和播散,故进行局部质子放疗。
在治疗过程中,影像复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未出现如低功、内分泌异常等症状加重及放疗毒性反应,放疗疗效确切。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听神经瘤质子治疗效果怎么样?质子治疗的5年生存率如何?

病情介绍
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2009年右耳出现耳鸣且听力开始下降,之后情况不断加重,直至右耳彻底失聪。2011年7月进行颅脑MR检查时,在右侧CPA区发现软组织信号影,其轴位最大面积大概为2.2×1.4cm,被考虑为右侧听神经瘤。到了2012年4月,颅脑MR显示病灶增大到2.5×1.5cm,脑干受到压迫。2015年9月,患者右侧面部感觉麻木、头晕且走路不稳,再次复查颅脑MR,病灶进一步增大,大小约为3.0×3.5cm,内听道明显扩大,脑干和四脑室受压变形。由于患者无法接受手术,为了对病灶进行进一步治疗来到我院。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晰,语言流畅,走路大体平稳,头颅无畸形,双侧眼球活动自如,视力视野基本正常,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张口正常,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耳听力丧失,左耳听力明显下降,颈部柔软,心肺腹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四肢活动自如,肌力与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为阴性,共济运动尚协调。
MRI检查示
在右侧桥小脑角区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可见2×3cm的类圆形混杂信号,内部有明显长T2囊变信号,边缘清晰且光滑,DWI呈现低信号。内听道明显扩大,四脑室受压变形,符合右侧听神经瘤的MR表现。
院内MDT多学科会诊
患者右耳失聪、面部感觉麻木、走路不稳,右侧听神经、三叉神经功能受损,脑干和四脑室受压。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但患者本人不接受手术,所以确定采用放射治疗。由于病灶体积较大,周边组织压迫明显,最终选择质子治疗。质子治疗能够控制肿瘤生长,并且对于脑干、颅神经等周围重要组织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优于光子射线治疗。
2015年11月选择质子放射治疗
2015年11月进行质子放射治疗,治疗结束后复查发现病灶略有缩小。之后定期复查颅脑MR显示右侧CPA区病灶逐渐缩小,患者头晕、面部麻木等症状均得到缓解。随访5年,右侧听神经瘤几乎消失,且未出现面瘫等副反应。
以下为质子治疗前后磁共振对比:
治疗前影像
%title插图%num
治疗结束影像
%title插图%num
治疗结束10个月影像
%title插图%num
治疗结束两年半影像
%title插图%num
治疗结束五年影像
%title插图%num
听神经瘤质子治疗效果怎么样?质子治疗的5年生存率如何?
听神经瘤,也就是前庭神经鞘瘤,是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良性肿瘤。
对于散发的单侧前庭神经鞘瘤中那些小的无症状肿瘤(Koos I II),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可阻止肿瘤生长并长期保留神经功能,2019年《EANO前庭神经鞘瘤诊治指南》建议不要对这类患者进行手术。对于听力完全丧失的小肿瘤(Koos I II级),治疗目的可设定为在保留面神经功能的同时治愈或控制肿瘤,除面神经功能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相较于手术风险更低,所以成为首选。对于中等体积肿瘤(Koos III IV,< 3cm),在非常相似的水平上可推荐手术或放射外科治疗(推荐建议C级)。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风险预测低于手术,不过手术能够完全切除肿瘤。
总之,这种情况需要与患者解释并讨论所有选项。如果后续可以使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残留的生长中的肿瘤,也可选择次全切除术以保留功能(良好做法)。
针对听神经瘤的放射外科治疗,大量病例结果已经明确了放射治疗在听神经瘤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而对于脑干受压的大肿瘤(Koos IV 3cm),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脑干减压和保护颅神经,手术是第一选择,但大型肿瘤的手术伴随着相当大的颅神经功能丧失或恶化风险。
在本病例中,患者坚决拒绝手术治疗而选择质子治疗,肿瘤得到较好控制,且未出现进一步神经功能损伤,原来三叉神经损伤的症状也得以恢复,这表明对于肿瘤体积较大且患者无法接受手术的听神经瘤病人,质子治疗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质子治疗癌症效果怎样?脊索瘤质子治疗典型病例回顾

病情介绍

男性,38岁 ,2020.2出现视物重影,双眼视力下降,无头痛头晕,颅脑CT及MR示斜坡区占位,考虑脊索瘤。
2020.3.26行“神经导航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及斜坡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鞍区脊索瘤
术后视物重影症状略好转,双眼视力下降,术后MR提示术后病灶残留。2020.7.1行伽玛刀治疗,病灶中心(上斜坡肿瘤)剂量30Gy/边缘15Gy。
2020年9月复查病灶有生长趋势,针对残留病灶,建议质子治疗。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入院身体检查

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流利,走路平稳,头颅无畸形,双侧眼球活动自如,双眼视力0.6,视野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面部感觉对称,伸舌居中,嗅觉对称,面部活动对称,听力正常,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阴性,共济运动协调。
术后病理

鞍区脊索瘤。(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理号2004796)

院内MDT多学科会诊

患者斜坡脊索瘤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明确,术后残留,伽玛刀治疗部分病灶,控制不佳,肿瘤进展。患者拒绝再次手术,需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提高肿瘤控制率,而质子放疗对周围重要器官如视神经、视交叉、脑干、垂体等的保护作用优于光子放射治疗。本例患者手术后的残留肿瘤侵及周围重要结构:双侧海绵窦、视神经、视交叉和脑干,建议行质子放射治疗
2020.9.22至2020-10-08  行 质子治疗

质子治疗前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后逐年复查,肿瘤明显缩小

治疗后1年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治疗后3年半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质子治疗前后对比
%title插图%num
病例综述
脊索瘤是一少见的、具有局部破坏性的肿瘤,起源于胚胎脊索结构的残余组织,可发生在沿中线骨骼的任何部位,尤以骶尾部及颅底蝶枕部多见。

脊索瘤的发病率大概200万分之一,且多为良性,但呈侵袭性生长,也会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广泛的骨质侵蚀破坏。颅底脊索瘤约占脊索瘤总数的35%,由于位置深在且广泛侵犯颅底重要神经结构,颅底脊索瘤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

美国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1973年-1995年400例脊索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29年,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6%和39.9%。脊索瘤解剖位置深,手术暴露困难,加之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人来诊时肿瘤已经广泛侵犯颅底,因此手术难度较大。内镜下经鼻和(或)口入路的颅底外科手术是本病的最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几乎高达100%;

由于脊索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常规放疗通常只起到姑息性治疗的作用,放射外科的长期疗效仍不明确,而质子治疗中,质子线的物理特性,在治疗肿瘤时能很好地使射线剂量三维集中在肿瘤靶区,使周围近邻的危及器官和组织的剂量降到最低水平,从而提高肿瘤剂量,显著提高肿瘤控制率。质子治疗对脊索瘤有效的控制,使得质子在治疗脊索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脊索瘤的放射敏感性较差,在放疗过程中很少能看到瘤体消退者。放疗后瘤体开始退缩的时间一般在疗后6个月以后,个别病人2年后肿瘤才开始缩小。单纯手术组的局部复发率几乎高达100%,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5年。

质子治疗颅底脊索瘤是安全的,副作用少,在提高肿瘤靶区的剂量和肿瘤的局部控制率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随着质子质量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质子在颅底脊索瘤的治疗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对于放疗后复发的脊索瘤患者,质子治疗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大宗病例总结,脊索瘤病人经质子治疗后,生存期可延长5-10年。质子治疗结果显示,根据脊索瘤患者解剖位置以及生长特性,质子治疗是目前脊索瘤放射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

 

(更多…)

Read More
%title缩略图

【典型病例】6岁生殖细胞瘤儿童患者,质子治疗后8年无复发转移

病例摘要

患儿女,2016年7月发病,当时年仅6岁。因有多饮、多尿症状,于2016年9月27日前往北京某医院就诊,经头颅MR检查后被考虑为垂体柄生殖细胞瘤。医生建议患儿接受放射治疗,但患儿家属拒绝,出院后开始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片0.05mg,每晚一次”。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患儿于2016年12月8日到我院就诊。

辅助检查

2016年9月27日的头颅MR显示:垂体柄上部呈不规则增粗,其中可见点状长T1T2信号影,垂体无明显异常改变,其余脑实质也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扩张,中线结构居中。诊断结果为:垂体柄上部不规则增粗伴信号异常,考虑生殖细胞瘤的可能性。

入院诊断  

入院诊断为垂体柄生殖细胞瘤。

治疗经过

结合患儿病史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经我院肿瘤科专家会诊后,考虑为生殖细胞瘤,首先进行质子放射治疗。经过9次质子放射治疗后,复查头颅MR发现肿瘤明显缩小,通过诊断性放疗明确诊断为生殖细胞瘤。在对垂体柄上方病灶进行10次质子放射治疗后,建议患儿在质子放疗期间配合化疗,但患儿家属商议后拒绝进行全身化疗,随后改为全脑室质子治疗。患儿总共接受了25次质子放射治疗,于2017年1月24日病情好转出院。

病情演变

此后,患儿定期复查头颅MR,结果显示病灶消失,疗效评估为临床治愈。虽然仍然存在多饮、多尿症状,但并不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和上学,现在已经上初中,学习成绩优异。

以下为影像演变:

质子治疗前颅脑MR:箭头所指为肿瘤

【典型病例分享】生殖细胞瘤质子治疗后8年无复发转移

质子治疗10次复查MR:肿瘤明显缩小

【典型病例分享】生殖细胞瘤质子治疗后8年无复发转移

质子治疗半年后MR:肿瘤消失

【典型病例分享】生殖细胞瘤质子治疗后8年无复发转移

质子治疗1年后MR:肿瘤无复发转移

【典型病例分享】生殖细胞瘤质子治疗后8年无复发转移

质子疗5年后MR:肿瘤无复发及转移

【典型病例分享】生殖细胞瘤质子治疗后8年无复发转移

小结

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而位于鞍上的生殖细胞瘤则以女性患者较为多见。由于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位置较深,通常难以进行手术切除。不过,生殖细胞瘤对放射线极为敏感,放疗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其5年和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以往采用的全脑全脊髓照射加上局部加量的放疗方式,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临床上可观察到部分患者出现生长发育畸形、智力下降等情况,并且有些患者在多年后会发生第二原发肿瘤。

与传统的X射线相比,质子治疗不但能够精确控制放射剂量,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辐射,而且可以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放射诱发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率,减少对智商发育的不良影响,这一点对未成年人而言非常重要。斯德哥尔摩儿科质子治疗会议共识以及日本放射肿瘤学学会、日本儿科血液学/肿瘤学学会共识均推荐未成年人采用质子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

(更多…)

Read More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