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病例分享】晚期直肠癌个体化质子治疗成效佳!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52岁,2024年5月1日因间断性大便带血2个多月在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并取病理,确诊为直肠癌。2024年5月13日进行PET/CT检查显示:直肠癌并双肺转移,且有多发淋巴结转移。由于无手术指征,于2014年5月14日前来我院就诊。
辅助检查
2024年5月1日肠镜检查结果为:距肛门3 – 7cm处直肠有一处巨大溃疡型新生物,肠腔稍狭窄但镜身可通过,表面溃烂且覆有白苔,触碰易出血,取活检6块送检,质地硬。镜下诊断为直肠癌。
2024年5月2日直肠活检病理显示:(直肠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小灶考虑癌变。
2024年5月13日PET/CT显示:直肠远端存在占位性病变,代谢增高,符合直肠癌表现,并且有双肺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累及左颈部IV、V区及左侧锁骨区,直肠右侧、腹膜后区、左侧髂总动脉、右侧髂外血管旁等多组淋巴结。
初步诊断
直肠癌Ⅳ期 cT3N2M1,且有直肠右侧、腹膜后、左髂总、右髂外血管旁、左侧颈部、左侧锁骨区、双肺多发转移。
治疗经过
经多学科会诊后,建议首选化疗。但患者要求首先针对直肠病灶及周围淋巴结进行局部治疗以缓解症状。于是在2024年5月21日至2024年7月4日针对直肠下段及盆腔淋巴结病灶进行质子放射治疗,PTV剂量:50cGE/25次,PGTV剂量:60cGE/30次。
治疗期间同步进行2周期化疗:卡培他滨1.0g口服,每日两次,第1 – 14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同时口服中药膏剂减轻放化疗反应、改善症状。放疗19次后复查MR显示病灶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未发现其他转移病灶,疗效评价为病情稳定。放化疗期间白细胞出现Ⅱ°下降,无明显皮肤反应;直肠粘膜反应为Ⅰ°。放疗结束后患者不再有大便带血情况。
病情演变
治疗结束后出院,嘱咐患者按时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2025年2月7日随访时,患者家属表示已进行9次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于2025年2月6日复查时,直肠病灶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双肺转移病灶、左锁骨转移淋巴结未见增大,疾病处于稳定状态。患者已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如常。
以下为治疗前后影像学对比:
治疗前CT:
治疗2个月后(2024年9月13日)CT:
病灶较前缩小
治疗5个月后(2024年12月25日)CT:
病灶稳定
小结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在45岁以上人群中高发,男性多于女性。直肠癌又被称为“懒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可能出现便血、排便次数增多、便秘、腹泻、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因此常与痔疮混淆。
该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直肠癌晚期,伴有多发转移,无法进行手术。根据诊疗指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但患者局部症状更明显且转移病灶均较小,于是首先针对原发病灶及周围淋巴结进行质子放射治疗,并同步化疗以控制全身病情,待诊疗结束后继续进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针对具体病情对肿瘤进行个体化治疗效果更好且副作用较轻。
放射治疗是直肠癌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但常规放疗对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有较大的毒性风险。质子放射治疗直肠癌能够减少邻近危及器官的剂量,同时保持较好的靶点覆盖、均匀性和一致性,优于传统放射治疗技术。对于较大、不规则形状的靶区,质子治疗的优越性更加明显,治疗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轻微。